第一位MIS-C為7歲男童,有接種過1劑疫苗,於6月5日已確診過,6月28日陸續出現發燒、腹痛、嘔吐與全身紅疹等症狀,7月1日急診評估後入住醫院,並於隔日轉入加護病房,經治療情況好轉,7月6日轉至普通病房。
卻也可以,稍一不慎,由「烏托邦」想像的逆光中,一腳踩進孤立自戀體系的「異托邦」暗黑框架深淵中。但,無論如何,劇場需要發生在一個具體的空間上。

現在,便也嘗試從這樣的角度出發,重新面對Alain Brossat所言的:以「島嶼精神洞穴」,作為一種被普遍認為有其合理性「病徵」狀態的存在。在這種配置下,島嶼不再是一個十字路口、一個交會點,或者一個大流通空間中的中繼站,其中海洋是主要環境,它變成了一個堡壘、一個精神洞穴。這是Alain Brossat於2022年6月間在成大演講時的一篇整理文稿。——法國學者Alain Brossat於成功大學擔任玉山學者。發表於《新國際網路媒體》,篇名:〈島嶼狂熱〉的美麗。
可以具體化、多元化、共同體化「烏托邦」成為正面向的「異托邦」。但,恰如作者所言:島嶼同時具備著「烏托邦」與「異托邦」的特質。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《比起喜歡自己,我有更多討厭自己的日子:厭世、躺平也沒關係,擁抱陌生自我的111個接納練習》,采實文化出版 作者:邊池盈 譯者:簡郁璇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,可享全站83折優惠(部分商品除外,如實體、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,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)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,《關鍵評論網》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。
事先做過模擬後,即使是面對情緒變化等內在刺激時,也能應對得更為恰當。」 哪一種更容易達成目標呢? 人類的意圖中包含了「目標意圖」和「執行意圖」兩種。會在壓力大或心情不佳時吃東西,也就是所謂情緒性進食(Emotional eating)的人,尤其必須檢視自己會在何種情緒狀態或特定情況下出現該行為。剛開始他認為自己單純只是「因為很生氣,想要消除壓力才吃」,但吃了這麼多鹹食後,血壓和膽固醇數值上升,神經系統也受到影響,各種心理症狀可能會漸趨惡化。
目標意圖只單純包含期望的結果狀態,執行意圖則包含「狀況」和「行動」兩種要素。」這種執行意圖時,大腦就已經實際模擬了一次狀況,因此大腦會把它認知為過去式。

我們在做出某種行為時具有脈絡,無論自己有沒有意識到,我們都是因為有各自的目標才會採取行動。當內在刺激妨礙到追求中的目標時,維持原定計畫就變得難上加難。英文中的「If」(假如~)意味著自己的特定狀況,明白表示做出行動的時間和地點。能夠改變行為的就只有行為,而不是想法、情緒、意志或動機。
根據研究,具有執行意圖的人,相較於不具有執行意圖的人,在面臨運動比賽時的不安、考試的不安、社會的不安等各種情緒障礙時,都更加處變不驚。可是,習慣性的行為幾乎是反射性出現,所以我們很少會意識到該目標的存在。焦慮感讓你的目標產生了動搖。執行意圖比目標意圖更具立竿見影之效,原因就在於此。
但是,在進行特定行為之前,先稍微停下來檢視自己是否產生某種情緒或需求,並在做出該行為後確認自己產生何種感覺,觀察做出習慣性行為前後的內在變化,就能找出自己在何種情況下、受到何種刺激後,會出現該類反應。一旦形成良好的連結,碰到重要的情境訊號,就會把控制權交給有意圖的目標相關行動。

這是我們之所以需要進一步檢視自動反應之間的連結,逐一確認何種情緒會引起何種想法和行為的原因。此外,「Then」(我就要~)則表示自己應該如何採取行動。
反正為了撰寫資料也沒辦法去運動,為了減少壓力,至少應該一邊做,一邊盡情吃想吃的東西吧?你開始找各種合理化行為的藉口。經過反覆執行,就能加強新手段與情境之間的連結,原有的手段也會失去力量。文:邊池盈 根據情況規劃不同行動方案 「我以後絕對不吃宵夜。無論目標再怎麼強大,無法達成的情況總是比較多。」的目標意圖(例如:戒掉有害健康的吃零食習慣),「碰到X情況時,我要做Y。相反地,設定「碰到X情況時,我要做Y。
但是在平時就設定執行意圖的情況下,能大幅提高面對情緒上的動搖仍不為所動的可能性。掌握情緒性進食對自己提供的功能,找出能夠提供該功能(例如:改善心情)的其他行為,設定執行意圖後,碰到心情不好的情況時(X情況),就執行事先訂好的行動(Y行動),就能以較正面的行為來應對。
身處鼓吹「愛自己」的時代,總會出現覺得自己很糟的時刻,所謂「愛自己」,到底愛的是怎樣的自己? 韓國知名諮商心理師────獻給現代迷茫心靈的自我理解之書────「你不必刻意愛自己,只要擁有認識自我的好奇心便足夠。做簡報三天前,焦慮感瞬間湧上,你突然很想吃披薩、炸雞、蛋糕、甜甜圈等高熱量的食物。
」這類的目標意圖本身就是永遠的未來式。因此,如果想要中止在某種情況下習慣做出的行為,就必須制定具體的準備,好讓自己面臨該情況時能即刻採取新的應對行為。
改變行為的,不是想法或意志 擁有想改變習慣的意志卻不見成效,原因在於試圖用想法改變行為。為了達成同一目標,我們需要的不是既有手段,而是使用新的手段。因為已經事先做了模擬 為了讓大腦接受,唯有實踐過一次之後,下次做起來才會得心應手。事先設定好執行意圖,就不需要進行太多有意識的控制,也因此能減少自我調節所引起的疲勞。
舉例來說,假設有人在每次生氣時就會吃鹹食。想要改掉的習慣也一樣,先透過觀察,確認會引起習慣性反應的決定性訊號,之後,決定應對的行動,直到下次偵測到該訊號時,做出新的回應行為即可。
因為認知上已經根據模擬做出預測,因此執行該想法或行為的可能性很高。這是因為想要達成目標,大多需要耗費時間,而且在追求的過程中,要持續不懈地維持自我調節並不容易
近年來電動車產業風起雲湧,其最重要的零組件就是「電池」。未來進入固態電池時代,供應鏈的全新洗牌,將提供台廠更好的發展契機,先進技術的研發投入,就是當前最重要的關鍵。
第二階段則預計投資100億元、2025年起建,設置規模2.9GWh的磷酸鋰鐵電池芯廠,目標2027年完工量產。該公司是台塑、南亞、台塑石化、台化及台塑生醫共同出資成立,資本額新台幣70億元。其中以鋰電池占8成以上,為市場主流技術。再繼鴻海、台泥後,台塑5日宣布兩階段投入新台幣160億元,將在彰化興建電池芯廠房,預計2027年完工量產,將達到設置5GWh,正式宣告台灣進入電池芯三雄的嶄新局面。
台塑強調,新能源領域的發展布局已近26年,目前已掌握多項新能源領域關鍵材料技術與量產能力,以電池芯為例,包括鋰鐵正極材料、電解液、鋰電銅箔、隔離膜用PP等,材料自製率已達70%以上。台塑新智能將跨入節能、儲能、新能源與循環再利用等4大領域。
喬信電池年產能為1.2GWh,則是軟包/圓柱型的鋰三元電池。工研院研究員林玉圓強調,台灣的科技製造能力於各國間名列前茅,在電池產業也有眾多指標性廠商,包含正負極材料、電解液、到電池模組、電源管理及控制系統,台企均有布局,可惜受限經濟規模,大多以「利基市場」為主。
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就全球市場而言,包括電動車輛及定置儲能系統在內,2021年全球鋰電池需求量為303GWh,2030年將超越1200GWh,增至4倍以上,市場規模相當可觀。 |